神宗皇帝支持王安石变法,开创东京百年繁荣
2022/12/28 来源:不详01
熙宁九年(年),王安石不堪重负上表辞职,退居金陵。
王安石退出中枢,改革派内部的政治投机客们以为变法就要终止了,纷纷倒戈。但事实证明,神宗皇帝不愧是宋朝三百年中最具改革进取精神的帝王,此后一直到驾崩,他始终坚持推行新法。
宋神宗赵顼保守派虽然势力强大,但人品是过关的。他们对事不对人,虽然反对王安石的政策,但对其道德学问充满了敬意。
司马光曾在私人书信中评价王安石:
“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
02
王安石在相位主持变法,前后共计六年。虽然争议巨大,但仍然取得一定成效。积贫积弱局面得到改善,富国强兵的效果是十分显著的。
新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地主的兼并势力,青苗法取代了上等户的高利贷,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盘剥;市易法使大商人独占的商业利润中的一部分收归国家;财政收入有了明显的增加,国库充裕,宋神宗年间国库积蓄可供朝廷二十年财政支出。
国家大力兴建农田水利工程,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全国高达七亿亩耕地,单位面积产量普遍提高;社会经济发展,人民负担减轻,呈现出大宋开国百年来不曾有过的繁荣景象。
03
保甲法和军器监法等军事改革,大大提高了宋军的战斗能力。
熙宁六年(年),在王安石指挥下,熙河路经略安抚使王韶率军进攻吐蕃,收复河、洮、岷等五州,拓地两千余里,受抚羌族三十万帐。这是北宋军事上一次空前的大捷,从此建立起进攻西夏的有利战线。
王韶曾上书称:
“欲取西夏,当先复河湟。”
熙宁四年(年)八月,设洮河安抚司,以王韶为长官。
次年五月设通远军(今甘肃陇西),王韶兼任知军,经略河湟地区,得到王安石的全力支持。
八月,占领武胜军,改名镇洮军。十月,升为熙州(今临洮),并设熙河路经略安抚使司,王韶为长官兼知熙州。
熙宁六年(年)三月,占河州(今临夏市),行军近两月,占地一千八百里;又占宕(今宕昌)、岷(今岷县)、叠(今迭部)、洮(今临潭)等州,宋复设河、岷、洮州,其余改为城、寨。熙河路辖区终于全部收复,对西夏起到了抑制作用。
湘西04
今湖南西部及其边临地区为宋代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在当时属于化外之地,中央统治力较弱。
熙宁五年(年)闰七月,王安石派新法主将章惇以察访荆湖北路常平等事为名开发湘西地区,设新化县和安化县。
熙宁七年,开发南江,设沅州(今芷江)及卢阳县(州治,今芷江),后又设黔阳县(今洪江市西北黔城)。
熙宁九年,北江也得到开发,此后又在湘西陆续设置县、镇、寨,湘西地区逐渐得到开发。
05
除了民生、军事和民族事务外,熙宁变法还涉及到了文化事业和教育事业。
北宋初期,朝廷先后编成了《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册府元龟》四大部书,这是宋代文化政策结出的硕果,也是宋代文化发展的标志。
司马光虽极力反对王安石变法,但他并不反对王安石的的为人,王安石在台上执行变法的时候,他潜心著史。几乎神宗皇帝当政的整个十多年中,司马光一直隐居在洛阳,完成史书《资治通鉴》的编纂。
仁宗朝时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雕版印刷术的普及又进一步促进了造纸术的改进,对文化事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苏轼这一时期最伟大的文学家当属苏轼和欧阳修,二人同列“唐宋八大家”。欧阳修比苏轼年长一代人,他桃李满天下,慧眼识珠,先后录取举荐了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等人;苏轼更是继欧阳修之后的千古文豪,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北宋是数千年中的文化盛世顶峰,这是没有问题的。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千年兴衰——年盛世大唐
范仲淹新政失败,一个未来操盘“熙宁变法”的年轻人登上政治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