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代邱老师见证70年教育变迁新华网

2023/4/9 来源:不详

免费视频网站vip账号 https://news.360xh.com/202109/23/66346.html

新华社长沙9月9日电题:四代“邱老师”见证70年教育变迁

新华社记者刘紫凌、袁汝婷

年出生的邱翎怡,听着祖辈们的故事长大。故事里有同一个称呼:“邱老师”。

去年,她大学毕业,来到山区,也当了老师。

从曾祖辈算起,邱翎怡家中四代有18位老师。“邱老师”们,在三尺讲台上,见证了中国教育事业70年发展历程。

筚路蓝缕:山里有个“牛栏校舍”

84岁的邱清疆记得,他的父亲邱嵩山是十里八乡有名的老师。新中国成立前,邱嵩山在湖南武冈紫阳乡担任小学校长兼老师。庵堂和祠堂就是“流动课堂”,学生们自带板凳听课,老师的工资是家长们交来的几担稻谷。

后来,邱清疆长大,考入湖南邵阳师范,并于年毕业分配到湖南新化县吉庆镇崇山小学。

当时,县城到乡镇没有通车,邱清疆挑起扁担,左边是铺盖卷,右边是一大捆书,走了10个小时才抵达学校。学校被大山环抱,教室在一座老宅里,底下就是牛栏猪栏,上课时臭气总冒上来。

邱清疆的月工资是二十九块五毛钱,外加26斤米和二两油。“困难时期,一斤萝卜要八块钱,工资只够买三四斤。”他说。

尽管如此,他仍资助了一些贫困学生。“好多孩子读不起书,辍学了。我心痛啊,就尽量帮帮他们。”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人口中80%为文盲。在扫盲运动中,邱清疆应聘担任农民夜校的辅导员,教村民识字算数,扫盲人。

年,邱清疆退休了。职业生涯中,他连续18次被评为各级优秀教师、省教育模范,年获评全国优秀教师。他还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这意味着适龄儿童都应有书可读、有学可上。

直至今天,老人仍说:“这是了不起的进步。”

砥砺前行:学校建起现代课堂

年,21岁的邱向红成为新化县吉庆镇中心小学的语文老师。

这一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出台,把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农村学校有了教学楼。但却是“四无”教室——没有风扇、没有电灯、没有窗户、没有水泥地。

到了21世纪初,教室焕然一新,铺上了水泥地、挂上了电灯电扇、安上了玻璃窗……

让邱向红印象最深的改变,是一支粉笔——

儿时的记忆里,父亲总是“满身白灰”,自己也经历过“吃粉笔灰”的日子。大约从年开始,无尘粉笔、电子白板陆续成为工作日常。

用邱向红的话说,改变带来了幸福:贫困学生有了生活补助,乡镇小学食堂有了营养餐;她的月收入从入职时的元提升到如今的多元。

年,邱向红担任一年级班主任。这一年,我国首个教育脱贫的五年规划印发。

在她班里,有14名贫困生都享受到国家教育扶贫政策。“这个时代,孩子不会因贫失学,这是富强的国家给祖国下一代的底气。”

薪火相传:教书育人初心不忘

年春天,83岁的邱清疆送孙女邱翎怡到工作单位报到。从县城出发,驱车近两小时,他们来到坐落于雪峰山脚下的天华中学。眼前的景象出乎意料——

色彩明亮的四层教学楼、宽广的篮球场、理化生实验室、多媒体室、音体美功能室、书法绘画室、棋类活动室一应俱全,每个教室都有信息化设备,教师公寓里有崭新的空调、冰箱……这一切,和邱清疆记忆中的农村中学大相径庭。

湖南新化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天华中学是新化县的偏远山区中学。

邱翎怡是听着爷爷“卷起被子当课桌、铺上被子当床铺”故事长大的。去单位报到前,这个95后姑娘已经做好了吃苦的思想准备,但眼前的一切,让她很惊喜,“好得有点不真实。”

入职几个月后,米环形跑道操场投入使用,孩子们在绿茵场上欢笑奔跑。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是中央聚焦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的重大决策。截至年5月,仅在湖南,“全面改薄”累计支出.54亿元。

邱清疆说:“教书育人是孕育希望,不能马虎。”

邱向红说:“教书苦中有乐,我没有后悔过这份选择。”

邱翎怡说:“我觉得我就该当老师,从没想过要做别的。”

新学年来了。开学第一个周末,祖孙三代“邱老师”为庆祝教师节,来到县城照相馆,拍下合影。

看着照片,邱清疆感慨万千,叮嘱女儿和孙女:“教室变了,校园变了,但有一件事没变——老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要当就当好老师。”

责任编辑:焦鹏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42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