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重点强措施促发展娄底市稳健推进乡村
2023/5/11 来源:不详谢次华戴锋华
12月23日,记者从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办公室获悉,自去年3月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在娄底落地见效的15条具体措施》以来,娄底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各项决策部署,认真落实省委一号文件,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突出工作重点战略实施稳健起步
按照“着眼三十年,大干头三年”的思路,展开乡村振兴“娄底行动”。近2年来,娄底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各相关职能部门及干部职工以15条具体措施为重点,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初见成效。
培育壮大具有娄底“地理标志”的农产品。全市共有5个中国驰名商标、7个地理标志产品。年,“桥头河萝卜”“水云峰黄桃”“杏子铺五色米”等一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先后进行公示,“新化五加皮”“新化玉竹”“青树坪淮山”“新化糯米水酒”“青树坪萝卜”等一批品牌正在积极创建申报。
实现互联网+现代农业“进村入户”。全市行政村4G网络和光纤通达覆盖率均达到%。已建成县级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中心5个,乡镇服务站和村级服务点个,已培育的农产品销售网店个,成立农村专业合作社个,拥有农产品注册商标个,通过SC认证的农产品个,大型涉农电商平台25家,全年预计完成电商销售农产品零售额约14.8亿元左右。
搞好村庄住房风貌靓化。组织编印了住宅设计图集10册,免费发放到乡镇和行政村,供村民建房时选用。实行农村建房风貌管控。结合农村危房改造,清理拆除“空心房”,对“一户多宅”、“建新不拆旧”等情况进行全面清理整治,完成四类重点对象农村危房改造户。
开展乡镇机关大院专项治理。按照干净、整洁、清爽的要求,统一规范乡镇机关院内的标牌、标语、宣传橱窗,搞好院内外环境净化、绿化和美化工作。开展“最美乡镇(街道)机关大院”评选活动。全市乡镇(街道)机关大院面貌焕然一新,常态化机制逐步形成。全面改善乡镇集镇的镇容镇貌。不断完善集镇卫生院、学校、农贸市场、自来水等基本配套设施建设,全力推进污水垃圾整治、改善镇容镇貌。推行农村公共空间整治,清理房前屋后的污水垃圾,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主体建设完成2个,建成污水管网35公里,全年可完成4个综合治理乡镇建成区黑臭水体整治,清理规范临街门店的招牌和户外广告、临街建筑物凸出的防盗网等。
村村开展移风易俗行动。所有村均修订完善了村规民约,所有行政村村规民约覆盖率、修订率均达到%。积极组织开展“优秀村规民约”征集评选活动,同时,强力推荐了娄星区万宝镇石塘村、涟源市杨市镇板桥村以村规民约振兴村级产业,带动乡风文明为典型,在全社会营造了共同遵守村规民约的良好氛围,获得全省民政系统推介。
动员农户争创“娄底乡村好人家”。市、县两级媒体以专版形式开展了寻找“娄底乡村好人家”的专题典型推介活动,用“身边的事”感动“身边的人”,树标立杆,强化典型引领,在全市广大农村地区形成了户户争当“乡村好人家”的浓厚氛围,全市共推选镇、村“乡村好人家”0余户,县级“乡村好人家”户,“娄底乡村好人家”20户。所有乡镇组建新时代乡村业余文艺宣传队。全市组建了85支乡村文艺宣传队,开展到村巡演0多场,组织了第二届乡村文化艺术节,得到了全市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和一致好评,《中国文化报》《湖南文旅》等进行报道推介,年6月,省文旅厅在全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会上向全省推介。
实施乡村教师“安心工程”。加大乡村教师表彰、公开招聘、定向培养力度,及时足额发放乡村教师政策性补贴,确保同等资历的乡村教师比城镇教师工资略高。年,建设教师周转宿舍套,建设规模平方米。
开办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学校。大力实施技能扶贫专项行动,为贫困劳动力提供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并给予生活费补贴。以乡镇为基本单位,送培训下乡入村,开办了2所新型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学校,让农村劳动者在家门口享受便捷的培训服务。采取“夜校”“半日班”“周末班”等多种方式灵活开展培训。深入开展“春风送岗”“返乡农民工创业扶持”等行动,为农民工开展人岗对接,发放创业担保贷款,促进就业创业。
推进健康乡村建设。深入推进全科医生驻村全覆盖,已注册人,每万名居民拥有全科医生数达到4.2名,居全省第一,已提前实现年国家目标任务,“首诊在基层”的服务模式已基本建成。将大病专项救治病种扩充到29种。县域内贫困人口住院综合补偿比例均达到85%以上,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了%参保。开展了消除行政村卫生室“空白村”行动,合计修缮面积12万平方米,消除了44个“空白村”。
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巩固“一村一治安队”建设成果,全面推进“一村一辅警”建设,全市个行政村警务室已全部建成运行,共配置驻村辅警名。
引导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下发了《关于鼓励和支持在乡村振兴中兴办农业企业的意见》,大力实施娄商返娄,积极开展农业招商引资,预计农产品加工企业将达0家,完成销售收入亿元左右,将保持12%左右增幅;全市休闲农业企业多家,预计年接待游客万人次以上,经营收入20亿元以上,同比将继续保持12%左右增幅。
全面向贫困村、软弱涣散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党组织派出第一书记。扎实推进“宣传表彰一批、提拔重用一批、约谈提醒一批”等“三个一批”工作,名驻村干部得到提拔重用,29名自强自立先进个人得到表彰,优秀驻村帮扶干部王强等4人被追授为“全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全市累计约谈提醒召回人次,召开培训班33期,培训驻村帮扶队员达人次。关于探索农村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市自然资源局组织对相关政策进行了研究,开展了调研,选取双峰县青树坪镇、新化圳上镇、水车镇试点。
推进高质量发展农业产业提质升级
以《娄底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产业兴旺的实施方案》为抓手,着力推进“六大强农行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和规模化发展。
品牌强农行动。市、县也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市财政安排了72万元展示展销专项经费,双峰县投入万元,涟源市投入万元,新化县投入万元,冷水江市投入万元。杏子五色米获得国家地理证明商标,“桥头河”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在年9月27日正式公告,水云峰黄桃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永丰辣酱被评为年全省15个“一县一特”特色农产品品牌之一。永丰辣酱、杏子五色米,多次在湖南日报、新湖南等省级媒体进行推行宣介,中央电视台1-13频道播放“新化红茶”宣传专题片。“新化红茶”获得全省十大名茶作了专题报道。
特色强农行动。全市创建认定省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8个,总投资余万元,计划创建42个市级示范园,目前已认定市级特色产业园28个,每个奖励20万元。新化红茶评为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2个示范片,新化红茶省优质农副产品供应示范片已完成投资0多万元,新增标准化茶园面积0亩,改造茶园面积0亩,建设茶旅示范基地1处建设品牌销售店10家。湘村黑猪优质农副产品供应示范片完成投资0万元,共开设门店个,湘村黑猪产品斩获“第21届中国中部(湖南)农业博览会”“金奖”。
质量强农行动。有32个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另有84个产品申请绿色食品认证、2个产品申请有机认证,1个产品申请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全市已有农作物标准化面积88万亩,“三品一标”有效总数个。前三季度省级监测蔬菜、茶叶、畜禽产品、水产品总合格率均达到%。市、县级监测合格率均为%。新化县荣获“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命名,涟源市荣获“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命名。全市追溯体系建设正按程序报审和进行招标工作。全市56个产品的信息采集工作已全部完成。
产业融合强农行动。着力推进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冷水江为整县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化县天门乡为国家示范农业产业强镇(乡),双峰县荷叶镇、涟源市金石镇为省级农业产业强镇(乡),完成2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创建任务。金源牧业、绿源农林科技、王爷山食品、桃林园酒业、盛源农业、林海农业、梓门红心脐橙在省股交所挂牌;娄底百蔬园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功在深圳股权交易中心文化创业板挂牌上市;农友集团、湘村高科新三板挂牌。新增双峰县福寿粮油、娄底市乐开口实业有等8家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
科技强农行动。共有双峰、新化、涟源等3个县市列入了全省“万名”工程项目实施县。省派专家31名,市派科技特派员35人,各县市区选拔人,总计人,组成45个服务队,分团深入基层生产第一线,负责对乡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组织、农业园区等生产经营主体开展定点科技服务。
开放强农行动。前三季度,全市农产品出口.92万美元,同比增长68.34%。农业企业参加境外展示展销近二十余次。湖南五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资万美金,今年在印度建设年产吨软骨素医药项目,标志着娄底市农业企业开启了跨国生产经营的大门。成功签订第三批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建设合作框架协议,我市12个优质蔬菜生产基地成为粤港澳第三批蔬菜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