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和美是中国式的乡村价值追求
2025/3/4 来源:不详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体现了乡村建设从形到神的更高要求,进一步拓展了乡村振兴的丰富内涵,为新征程上乡村建设建什么、怎么建、建成什么样指出了更加明确、更为宽广的前进方向。
如何理解“和美”的文化价值与精神内涵?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应保持怎样的标准?推进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本期对话邀请李小云、张琦、卢关荣三位嘉宾,共同探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理念与路径。对话嘉宾
innoparticularorder
李小云
中国农业大学文科资深讲席教授、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张琦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党总支书记
卢关荣浙江省金华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党委书记、局长,市乡村振兴局局长主持人: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孟德才刘知宜01“和”的要求实质上与共同富裕理念一脉相承。将“和”的要求写入乡村建设目标,是在乡村建设行动中贯彻落实共同富裕理念的具体要求
Q
主持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您认为什么样的乡村才能称之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其标准应从哪几个方面来衡量?李小云:“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首先要在多个方面缩小城乡差距,缩小城乡差距不仅是乡村建设的要求,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因此,我认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应该以四个方面作为衡量指标:第一个指标是缩小城乡基础设施方面的差距,包括路、供水、环境卫生、美化绿化等,要改变乡村不够和美的视觉景观,还原山水美景和田园风光,实现“宜居”,没有“宜居”就不可能有“宜业”。第二个指标是“宜业”,“宜业”的核心是要有能让农民受益的产业业态,让村民能够在乡村更体面、更有成就感地就业,今天乡村经济应主要服务于支撑留在乡村的人口的生计和福利。第三个指标是保护好绿水青山。中国乡村虽然居住的人口越来越少,但是乡村所覆盖的国土面积依然占到了90%以上,乡村建设承担着国土生态安全的重要职责,要凸显生态良好的内涵。最后一个指标是治理和文化的和谐。乡村建设不仅是硬件的改造,更重要的是基于中国传统,并在现代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和谐的乡村治理机制,以及呈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农耕文化。
张琦:乡村建设除了在生活、生产、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等四个方面建立标准之外,还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