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贫故事带着一家三代驻村扶贫

2022/10/8 来源:不详

皮肤科医生彭洋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5770279303693792&wfr=spider&for=pc

我是万山区税务局派驻下溪乡青龙村第一书记王卫兵,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人,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湖南省新化县当大学生村官,年8月进入万山区税务局工作,年6月,万山区新一轮帮扶工作开启,我是一名党员,又出生于农村,同时又有“村官”的工作经历,我并主动向组织提出申请,到青龙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   在驻村帮扶工作中,总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但每每想到有家人的支持以及群众的期盼,我总觉得选择扎根脱贫一线都是值得的。

万山区税务局派驻下溪乡青龙村第一书记王卫兵(右一)

我来自农村想为群众做点事   “我来自农村!”带着这份“光环”和29岁正值干事创业的青春年华,我自信满满的踏上了我驻村帮扶工作的道路,然而,一腔热血开头就碰一鼻子灰。   “首先是语言不通问题!”青龙村村民方言与湖南语言大不相同,初来乍到,我听不懂村民说的话,交流很是困难,后续工作难以开展。   “下苦功夫学方言,摆脱村民眼中‘外国人’这顶帽子!”白天,常与村支两委、前任驻村帮扶干部一起走村入户,学方言、讲本地话;晚上,我就加班加点整理资料、梳理一天的工作思路。一个月的坚持和融入,我不但能听懂方言,还能与群众飚上几句土话。   “青龙村要富,基础设施短板要解决!”青龙村距离万山区下溪乡政府7.5公里,全村共有户人。该村地处河谷,山高谷深,产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滞后,是致贫的主要原因,村里很多年轻劳动力大多选择外出务工,剩下的大多是留守老人、儿童。   青龙村虽然离下溪河一公里,但由于落差较大,每逢干旱少雨天气,全村饮水安全难以保障。   “解决季节性缺水难题,是我到村干的第一件大事!”我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并确定了建立蓄水池的地点。钱不够,我向“娘家”申请了1.5万元的帮扶资金;劳动力不足,我与群众投工投劳自己修建,一个月的时间,蓄水池建成,全村人喝上安全水。   同时,还共同参与修补入村通道路基,保障村民出入安全。水、路灯基础设施的完善,村里发展起了养鸡、养猪、养羊等产业,覆盖全村56户贫困户,实现在家贫困户户均增收元以上。   如今的青龙村,通组路、串户路全覆盖,家家有安全水喝,户户有安全住房,群众幸福感、获得感节节攀高。

“全家总动员”一家三代驻村扶贫   “十分愧疚,未能和妻子一起分担家庭重任。”一想到家人,我心中五味杂陈,因为自己的家庭比较特殊——母亲患有帕金森病需常年定期检疗,岳父患有淋巴瘤需要巨额医疗费用,两个儿子尚且年幼,自己又远在他乡万山独自工作,又是到村担任第一书记,家庭重担全压在妻子一人身上。   驻村帮扶工作事无巨细,全身心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中抽不开身。如何才能让工作与家庭得以兼顾?我与妻子商量,希望妻子辞去工作,带着孩子,与我一起驻村。没想到,妻子谌坚尽满口答应。   “不在乎住哪里,只要家人能在一起就行了。”每每想到妻子说的这句话,倍感满满的幸福感,浑身都是劲儿!   我的特殊家庭,得到了单位的支持,单位批准我的妻子可作为编外驻村干部,同我一起开展帮扶工作。现在,我和爱人,我们既是夫妻,也是扶贫“战友”。   妻子除了每天负责协助我整理脱贫资料外,还与我一起参与走村入户的走访工作,她利用所学的护理专业知识,常村里群众开展健康体检和健康知识宣讲。   “夫妻俩经常来看我,关心我吃的、住的、穿的,帮我做家务,一起聊家常,不是家人胜似一家人。”87岁的孤寡老人杨桂英对我们小两口很是点赞,让我们觉得做的工作很有价值。   心念子女的岳父岳母,为了让我们安心工作,也来到青龙村,一家三代总算得以团聚。为了让我安心村里工作,岳父一边养病一边照顾孙子,岳母则成了我们一大家子的“后勤总管”。至此,我的驻村帮扶工作,由起初的“单枪匹马”变成“一家三代齐上阵”。   “我还没有看到有哪个来驻村,把一家人都带来了,从我们内心来讲,非常的高兴,也非常的感动。你别看他年轻,每一项扶贫工作都开展得有声有色,他实实在在给老百姓办了很多事……”每当谈起我的驻村工作,村党支部书记欧家福总是引以为豪。   他乡已成家乡!不是万山人,却心系万山事。村民有什么困难,我是随叫随到,为村民排忧解难。驻村一年多来,引进了蛋鸡养殖先进技术,壮大村集体经济产业;建蓄水池、修补入村通道路基、防控疫情、老人去看病……

青龙村一天不富、不美起来我不走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基层党组织必须坚强,党员队伍必须过硬。   围绕“乡村振兴”这一目标,我与全村16名党员干部一起商量对策,研究壮大集体经济思路。并最终确定依托“民心党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做实4个专业合作社和村集体经济,投入扶贫资金71万元(其中包括东西部协作资金5万元),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实体化运行。全村所有贫困户56户人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务工、管护等方式实现户均增收元以上。一条以基层党组织促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促增收致富的“党建+合作社”乡村振兴新路在青龙村开花结果。   目前,青龙村已引进蛋鸡养殖先进技术,养殖蛋鸡羽,日产蛋个,生猪养殖余头,散山羊养殖余头。现在的青龙村贫困发生率已经年的34%降至现在的0%,村容村貌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年,全村全部实现脱贫摘帽目标,全村人均年收入均超过元。   对青龙村未来,我充满了信心,下一步,全村将继续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深耕蛋鸡养殖这产业发展主线,继续扩大规模,新建两个养殖棚,预计投入鸡苗是在0余羽,合计起来在明年上半年将达到余羽,日产蛋量是在余个,让我们村里更多群众都能享受到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   扶贫工作离不开一支有能力、有担当的党员干部队伍,我们必须冲锋在前,披荆斩棘,老百姓的脱贫致富路才能走得踏实顺畅,生活才会越来越有滋味,越来越有奔头。我也向青龙村群众承诺:“青龙一天不富、不美起来,我绝不走!”

陶国华整理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陈刚

编辑刘思博

编审周文君李劼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19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