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山英雄李再万山径肖殿群

2024/9/9 来源:不详

山径文学社作品(夕阳浅唱)

(长篇历史小说《先河》创作笔记)

导读: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肖殿群因撰写湖南《城步军事志》,于全国各地收集到很多关于明朝军队在湘桂黔界区大苗山一带镇压苗民起义、设置城步县、试行“改土归流”的历史资料。《梅山英雄李再万》一文即根据这些历史资料写就。)

·

梅山英雄李再万

肖殿群

·

横亘湘西南的梅山山脉,东接长沙,南邻广西;西则沅陵,北至常德。其地达千里,其史五千年。在将梅山叫作“雪峰山”的民国之前,历史上这山曾被叫做昆仑山、会稽山、楚山、梅山。据说,梅山是远古战神和兵主蚩尤的故里,也是蚩尤余部后代最后的据点--以上是指广义的千里大梅山;而狭义的梅山则特指今湖南新化县(上梅山)、安化县(下梅山)一带。

千里大梅山是个传奇的地方。千万年来,这里曾经奋起过多少撼天动地的英雄豪杰?曾经演绎过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在梅山山脉南部,有一方神秘的苗区,今属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年前,这里是明代湖广布政使司宝庆府武冈州管辖的“五峒四十八寨”(“五峒”为莫宜峒、扶城峒、拦牛峒、篷峒、横岭峒),李再万就是莫宜峒(今属湖南城步五团镇)的峒主,即官史上的“土司”。

李再万在中国“改土归流”历史进程中起了很大作用。改土归流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有的说炎帝黄帝战败蚩尤、统一中原其实就是中国最早的改土归流;有的说先秦灭六国、统一中国是最早的改土归流;有的说宋代章惇“开梅山”是中国最早的改土归流;有的说明初朱元璋平滇后派沐英守滇几十年便是中国最早的改土归流;有的说贵州设省……等等。目前具有共识性、主流性的观点是:“改土归流是从明朝中叶开始的。”笔者从之。(注;“改土归流”就是改土司自治制为朝廷派任流官进行直接的行政管理)

明朝中期,湘桂黔边区爆发了一次声势浩大的少数民族起义,即李再万苗民起义。起义原因,还得从明代的(湖南)武冈珉王朱膺鉟和湖广布政使司武冈州知州刘逊的矛盾说起。

·

一、珉王朱膺鉟与武冈知州刘逊的矛盾及皇族的土地兼并

朱膺鉟的曾祖父朱楩是第一代岷王,史称岷庄王。朱楩是朱元璋的第十八子,洪武二十四年()被封藩到陕西岷州卫(今甘肃岷县);后被改封到云南。建文元年()朝廷削藩,朱楩被废为庶人,流放到福建璋州。燕王朱棣篡位后,朱楩于永乐元年()复爵。永乐二十一年(),朱楩又被改封到湖广武冈。朱楩到武冈后,其后代直到朱膺鉟,一共五代岷王,都不受历任皇帝待见……

明朝开国之初,皇族勋戚并不置划庄田,而是“藏富于民”。但天顺八年(),英宗皇帝没收了谋反太监曹吉祥的田地作为皇宫庄田后,上行下效,皇亲国戚与勋臣纷纷向皇帝乞请庄田。湖广武冈的岷顺王朱音埑却乞不到地,便自行在武冈以购地为名,变相夺地,自置庄田。到了朱膺鉟这一代,岷王庄田已广布武冈州(包括新宁县、五峒苗疆等地);朱膺鉟更是头脑膨胀,一边继续扩张,一边依托庄田训养庄丁,暗中扩大自己的武装……

刘逊是江西安福人,明成化十四年()中进士,曾官至监察御史。弘治三年(),南京监察御史姜绾犯事,刘逊被牵连并被谪贬到湖广澧州做了个小判官。后来好不容易才改任湖广武冈知州。

到任武冈后,又遇连年大灾,刘逊决定削减州府上下的禄米,带头节俭度难关。谁知又被武冈的岷王朱膺鉟奏了一本,说他削减王府俸禄,藐视皇权。一个小小的州官竟敢欺压亲王,皇威何在?孝宗皇帝朱祐樘大怒,直接派锦衣卫去抓捕刘逊……[清张廷玉《明史》:“弘治九年()四月,帝以珉王劾武冈知州刘逊,命逮之。”]

后来,由于朝中重吏做思想工作,连太皇太后也发了话,皇帝这才改派郎中崔文奎至武冈调查。结果发现岷王的俸禄并未削减,只是平时地方官府对他的“滋润”没有从前那么丰厚了;而刘逊本人却是削减禄米最多的……

虽然事情最后不了了之,但刘逊因此得罪了皇亲国戚。珉王朱膺鉟与武冈知州刘逊的矛盾越来越深。后来刘逊渐渐势弱,珉王在武冈没了“敌手”,愈发为所欲为,更加毫无忌惮地抢夺民田……

·

(明弘治孝宗皇帝朱祐樘)

·

二、李再万苗民大起义

明弘治年间李再万苗民大起义的根本原因是土地问题。上文已提到,在明朝皇亲国戚与勋臣大占民田的形势下,珉王也在湖广武冈大肆夺地,置办庄田,致使“小民日受其害”,州民流离失所。时属武冈州管辖的(城步)五峒苗疆尤为严重。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自明初至弘治年间的多年内,“武冈苗峒贼人反叛,形成气候者计有十六七次之多”(从刘志阶观点)。至弘治十四年(),又形成大规模苗民起义。莫宜峒大地茶园寨“贼酋李再万号称‘天王’,总兵名号,张打黄旗,聚众攻劫城乡,戕杀官军,劫夺印信,分占田地,凶恶日炽……”(阎仲宇《征讨蛮寇事宜疏》)。起义苗军迅速控制了五峒四十八寨和广西义宁、兴安、垒州等地。

那么,明朝是如何对付这次苗民大起义的?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笔者独撰湖南《城步县志·军事篇》,曾与张正清、肖仁福到全国各地搜寻史料。但因时代久远,史料零碎,战争全程难以确考。在繁杂的史料中,只有清《宝庆府志》和《宝庆府峒蛮考》的记录较为详细:

·

初,阎都御史(指湖广巡抚阎仲宇)集三司长(指湖广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的一把手),议拟调兵四万四千奉旨(剿苗)。后复议贼境险远,其桃林、蓬溪、横水、扶城等四十八寨悉皆聚恶之巢穴,而兴安、义宁、泥田、小江、阳鸟、大十、万山等处又多逃避之歧路,若非分股攻击,逐处把截,则彼或得并力拒敌,或得窥隙潜通(逃),皆非全胜。善后之计,且料原拟军数不敷,遂复添调清浪等卫及麻林等所汉土民兵杂款兵一万三千三百三十二名,合前调兵数,共五万七千有奇。分为四哨,掎(犄)角并进;多设疑兵于诸要害去处,以乱贼谋,隔其党与(羽),使难相通。

将城步二路分左右两哨,以湖南道佥事张镇监之,而以都指挥王润樊华督左哨兵八千四百八十,用健步军人潘来附、蔡奴子为乡(向)导,由横水进至黄茅坪止,攻取十二寨。都指挥黄焘、王恺督右哨兵八千四百五十,用健步军人王达、辛梅山为乡导,由下边溪进至高平大地止,攻取一十寨。其绥宁二路亦分左右哨,以湖北道佥事杨鼎监之,而以守备靖州指挥使王震督左哨兵八千二百二十,用健步军人伍金望、忽鲁秃为乡导,由下团进至都温独树止,攻取一十六寨。守备武冈指挥宋英督右哨兵九千七百八十,用健步军人龙寅戾、里不花为乡导,由牛石进至小江泥田止,攻取八寨。

又以分守靖州右参将刘英统奇兵五千二百五十,于绥宁二路督战。策应广西之兵九千,即委彼地都指挥韩雄统领,分为三哨,一由全州,一由兴安,一由义宁,各进与城步等,约期夹攻。而湖南东安一路则又行令都指挥蔡绅量起官军九百名,往来截杀。仍委衡永守备副使冯镐量带官军一千兼督全州东安等哨军务,考察奸弊。恐贼众突奔邻境,黎平府地方议行知府张恺选取洪州等长官,司裔兵二千八百,五开卫指挥王冕取所属舍馀一千,相兼把截。都指挥曹祯分领官军六百六十,专办诸哨军饷。其附近新旧向化苗寨恐生惊疑,给与旗牌,差官坐镇。

都御史阎仲宇、太监刘雅、总兵官永康侯徐锜会统兵官军八千五百,进抵大竹坪,居中去处安营,节制各哨巡。按御史王约亦在行间,立营纪功。辰沅兵备副使顾源分守湖南,参政毕亨各随中营进止参谋司犒。期以冬十一月十四日鼙鼓一震,四路俱进……

·

那么,苗军这边如何拒敌?

苗人是失败者,自然没有史料可考;又因时隔多年,即使能找到一些民间传说、故事、歌谣,亦难以鉴别入史。相对比较完整的也只有官史上的只言片语:

·

是时,苗寇各先占岩险,立栅自固,多积滚木、礧石及用长鎗药矢百方拒敌,官军则以神鎗火器牌当先,连日设法,分队攻击。致其木石既尽,乃奋力齐登。次第攻克扶城、边溪、牛石、横岭等四十馀寨,斩首一千五百七十一级,俘贼属及被掳男妇四百馀口。贼奔入阳鸟、大十、万山。官军因雨雪冱寒,菁深难进,各就所抵山狭(峡)劄(扎)营。已而搜岩剥薮,陆续擒斩又二千馀级。明年正月,班师奏凯。(清《宝庆府志》)

·

上述引文中的地名,有些已经难与当今地名一一对应了。但青山依旧,绿水长流,这些地方肯定是在湘桂黔交界地区,当年那场大规模的战事,也一定是在这一带发生的。

笔者搜史和调查得知,当年明军是以优势兵力从湘桂黔四面八方围攻苗疆的,还动用了那时最先进的武器——火器(京城神机营装备的神枪火铳、火炮等)。大敌压境,苗军先占岩险,立珊自固,巧用滚木、垒石奋力拒敌。明军屡攻不克,进展艰难,伤亡惨重。激战二月余,明军先后攻下扶城、边溪、牛石、横岭等寨,但在门楼坳却遭到苗军猛烈阻击,死伤无数。后因“拦牛峒”一个“乡勇”告密,并带领明军潜至横龙界,抄小路至大侯,袭入苗军大本营--李再万的大地茶园寨。苗军不备,败走湘桂接壤的黄墙、炮溪二山,被明军团团围困。万般无奈,苗军余部趁冰雪封山之机沿藤下匿于吊丝洞中。雪化后明军上山,不见苗军,大骇。很不幸,后来那个洞口还是被明军找到了,断藤堵洞,苗军余部皆于洞内窒息饥冻而死(官史记载:上万苗兵在洞内被堵毙)。(此段文字的史料来源比较零散。可参阅杨盛科《城步苗族“藏军洞”之谜》等)

李再万苗民大起义失败了。

·

·

三、湖南城步苗民起义失败后的局势和李再万的生死去向

李再万起义失败后,明廷为防苗民起义再发,于弘治十五年()在湘桂黔苗区废除了千百年来的土司制度,实行“改土归流”,强迫苗民“化为汉民”;于弘治十七年()设置了城步县(今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开了中华“改土归流”的先河;调靖州卫所千百户19家至此,驻守城步,强化了对苗区的统治……

事情过去多年了,关于李再万苗民大起义的原因、经过、结果、后事等真实情况,已经不能用可靠的史料来充实和完善了。为了避免这个故事流失在时间的长河里,笔者只能以历史小说的形式和略带传奇的笔法,将这些史实串连起来,企图再现这场风起云涌的社会变革(见肖殿群长篇历史小说《先河》)。

那么,起义失败后李再万的生死去向如何?

虽然中华书局年湖南《武冈县志》在大事记中说:“李再万义军余人被害于城郊,李就义于城郊”;但此说法与这本《武冈县志》“兵事纪略”互相矛盾。为了弄个明白,笔者曾遍寻史料,发现清道光《宝庆府志》、清光绪《湖南通志》、清光绪《广西通志》等志书中,都有李再万“失败以后,生死不明”、“活不见人,死不见尸”之类的记述。

原来,李再万逃脱了!他是如何逃走的?并无史料记载。笔者在《先河》里对李再万逃出苗疆的情形是这样描写的:

·

李再万一路向东北逃去(另有一种民间传闻,说李再万是沿今湖南绥宁、洞口、隆回、新邵的线路逃往新化元溪的)。路上又遭到明军都指挥蔡绅量往来截杀。

李再万挥舞着大砍刀,拼命地砍杀着不断涌上来的永州兵。可是,官兵越砍越多,苗兵越战越少。最后李再万终于力竭,被官军围在一个草坪中央,竟成瓮中之鳖……

危急时刻,突然一支彪悍的小队伍旋风一样杀进了兵围。梅山英雄李再昊(李再万在湖南新化的族弟)挺一把大腰刀,几个雄步就践入兵围,一个纵身就护住了李再万:“大哥别怕!小弟来也!”

湖南新化梅山是远古战神和兵主蚩尤势力的最后据点,这里的瑶人都是蚩尤部将的后代,这个不屈不挠的民族史称“莫徭”。因而梅山是个闻名遐迩、威名远震的武术之乡。人们世世代代崇尚武功,男女老幼无不痴迷,村村寨寨高手如云。而李再昊带来的这些瑶人全是当地的大武师,俗称“梅山把师”,压根儿就没把这区区几百官兵放在眼里!

于是好一场兵瑶血战!只见这些“梅山把师”以一敌十,乓乓乒乒,嗨嗨哈哈,搏斗如同耍把戏,杀人好比切西瓜。他们一边杀还一边兴奋得“嗷嗷”直叫唤,凶恶而狰狞,血腥而恐怖!一时之间,只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于是,李再万在李再昊等瑶人的保护下,神不知、鬼不觉地逃离了五峒苗疆,秘密来到了“新化梅山”(今湖南省新化县奉家镇、水车镇和溆浦县江东一带),蛰伏待举。剿苗战事结束后,官军在苗疆及周边地区挖地三尺,翻了个底朝天,不见李再万踪影……

·

(《先河》由当代著名作家肖仁福作序)

·

四、李再万在新化梅山领导瑶民大起义

笔者遍查史籍发现,明弘治年间湖南城步苗民大起义和明正德年间湖南新化瑶民大起义的时间仅隔5年;两次起义的领袖都是同一个人--李再万!为此,曾迪先生写下《奉家山瑶人遗址初探》、《奉家山瑶人遗址再探》等文章进行分析考证,证明当年李再万确实是逃出了苗疆,逃到了湖南新化梅山。笔者从之。

李再万为什么要逃往新化梅山呢?多年来,笔者曾经很疑惑。

年11月27日,笔者在湖南城步汀坪乡金童山村(湖南邵阳市民政局扶贫村)村主任杨四海陪同下,来到了城步五团大地茶园寨--李再万的“巢穴”、当年起义苗军的大本营。听寨里的老人讲,李再万是从新化梅山到苗乡来“招郎”的(做上门女婿)。当时李再万在新化梅山还有不少族亲呢!

于是笔者明白了。因为新化梅山不仅是个地势险要的大山区,便于开展游击战、运动战;不仅是李再万的族亲所在,容易被接纳、受支持;不仅是个武术之乡,民风淳朴而彪悍……更重要的:这里是长期受到欺压的蚩尤势力后代最后的领地!

隐姓埋名的李再万在新化梅山潜伏四五年,早已经成为当地瑶、苗、侗、土家等少数民族追随的“梅山王”。明正德三年(),新化发生百年一遇的大旱灾,瑶民大饥,均以草根树皮为食(年《新化县志》)。“李万王”(李再万)趁机聚领当地少数民族揭杆而起,发起了一场更大规模的“反叛”,起义烽火遍及湖南新化、安化、溆浦、桃源、湘乡、宁乡等地……

明正德十四年(),义军中一个与李再万并肩战斗、生死与共十多年的部将邀请李再万“吃酒”。李再万坐于神龛之下的位置上。席间,那部将一边夸颂“李万王”如何神勇无敌、英明盖世、万人敬仰,一边发动席上人频频敬酒。酒至半酣,突然有人从神龛后面事先凿好的大洞里伸出手来,一把将李再万的头发拽住,将他的头死死地卡在半洞里。在场人一哄而上,乱刀砍死李再万的贴身卫兵,按住李再万的手脚,抢去他佩刀,将他捆送官府领赏!

原来,李再万一生造反,朝廷屡屡剿之不灭,便使出“悬赏千金、封万户侯”的狠招,诱使义军内讧。果然,这个部将见利忘义,起了歹心,与部下密谋陷害了李再万。李再万被绑送到新化县城郊时,官府怕再起变故,并不迟疑,当即将他斩首。当李再昊带领三千“莫徭兵”追到城郊时,抢回的已是李再万的无头尸首了(葬于今湖南新化水车镇长石村坪顶上)……

李再昊不屈,又坚持了17年。嘉靖15年(),湖南新化知县利宾采取“夺险而伺击、持久而待惫”的策略,又利用义军首领之间的矛盾,使用欺骗手段引诱李再昊等8名首领进城,全部杀害了。

李再昊之子李廷禄继任首领,又战斗了40多年,于万历十一年()被擒杀。这场历时75年的瑶民大起义终于被镇压下去了。

李再万在梅山地区领导的两次少数民族大起义,是蚩尤势力的最后一次大反抗;其中最具历史意义的要数第一次--湘桂黔边区苗民大起义。这次起义所引发的在湖南城步苗区废除土司制度、朝廷直接向苗区派任流官进行管理的政制改革,正是我国“改土归流”历史长河的源头,是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的新起点。事实上,湘西南梅山地区的少数民族起义引起社会大变革,对推动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大进步,对推进国家的集中统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中,梅山英雄李再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7.18)

·

(历史呼啸,黄河浩荡)

·

本文主要史料来源:⑴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军事史》。⑵清光绪《大清中枢备览》。⑶赵尔巽等《清史稿》。⑷清光绪十一年重修《湖南通志》。⑸民族出版社《苗族简史》。⑹清光绪《宝庆府志》。⑺清道光二十八年《宝庆府志》。⑻清邓琎《五峒风土记》。⑼清光绪《武冈州乡土志》。⑽中华书局年《武冈县志》。⑾清康熙、同治《城步县志》。⑿清光绪三十二年张汉渠《城步乡土志》。⒀明弘治十七年建县碑记(湖南城步)。⒁湖南城步《蓝氏墨谱》。⒂《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苗族》

·

尾韵: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历史的天空(毛阿敏)MP3

历史的天空(毛阿敏)03:12来自山径文学社

  兴亡谁人定啊,盛衰岂无凭啊。一页风云散啊,变幻了时空。聚散皆是缘啊,离合总关情啊。担当生前事啊,何计身后评。长江有意化作泪,长江有情起歌声。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

·

作者简介:肖殿群,男,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人,苗族。读过大学中文,修过志书,做过机关职员;曾两度从教,两次入伍,两番从政,两回试商;山径文学社创始人之一,第二任社长,第三任主编。著有长篇历史小说《先河》、《搏命梅山女》。

·

推荐阅读山径文学社部分作品:

点击链接-肖仁福早期作品《夫妻镇》(山径)点击链接-紫陌八咏(山径?张正清)点击链接-侦察英雄萧雀①(山径?肖殿群)点击链接-山径文学社小记(肖殿群)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75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