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关系到整体管理水平和

2022/10/13 来源:不详

白癜风网址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819/9334901.html

引言

在现代事业单位的经营和发展中,加强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作为提升整体管理水平的重要内容,能够为单位的稳定运转提供有力的财务支撑。我国明确提出“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作为政府会计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管理工作越发复杂,也将面更多的风险与挑战。

1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的意义

事业单位以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为主要目标,是行政事业单位的重要组成部门,在规范全社会财经纪律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表率作用。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是伴随着基本会计活动产生的,不注重会计核算和审计工作中出现的财务风险,容易导致事业单位无法合理有效的获取使用财政资金,无法充分承担自身的社会职能。在事业单位机构运行过程中,财政拨款是最主要的经济来源。保证事业单位会计活动的法制化、规范化,确保每笔财政资金得到科学合理的应用。严格执行财务工作流程,规范收支核算,不仅可以避免资金流失,还能从根源上避免舞弊和贪污的现象。从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来看,推进财务管理整体工作,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水平,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与完整,风险防控逐渐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2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的问题现状

2.1管理人员风险意识淡薄

随着我国国民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环境市场变化所引起的财务风险越来越多,也推动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进行不断的修正和优化。综合来看,大部分事业单位具有公共服务和非盈利性的特点,机构运行过程中财务管理人员普遍认为只要依据预算申请取得的财政资金,合理合规的使用并不会带来财务风险。就现状来看,单位管理人员没有及时引入新的财务管理理念,还未全面意识到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财务管理只停留在形式上,并没有深入的进行分析,难以做到有效的风险规避与规划。

久而久之,这不仅会影响事业单位的综合发展,还会影响财务市场风险管理的整体质量。会计工作人员是财务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工作能力与业务水平直接影响单位财务工作的开展。在管理层面,对于领导的考评主要集中在政绩方面,加上会计风险的产生往往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在单位管理层内部容易被忽视。在执行层面,部分事业单位并未注重对财务人员的思想培训,导致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淡薄,甚至还有部分人员存在专业素质不高,致使部门整体规避风险的技能较弱,不利于机构的长远发展。

2.2管理机制不完善

事业单位是履行监督职能、提供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机构,大部分事业单位具有非盈利性的特点,机构运行目标不仅在于提高经济效益,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率,还应当充分考虑其所具有的社会效益与可持续发展方向。为了适应市场发展,很多事业单位已经初步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但是由于内控制度的规范标准并未提升,造成了部分单位内控制度改革推行缓慢,管理层与执行层缺乏主动遵从性的现状。

部门职责不明确,对于资金的管理缺乏严格约束,就无法发挥资金使用的最大效益。在事业单位以往的管理模式下,单位运行活动中只重视经营,忽视财务管理工作的情况多有发生。在财务决策上缺乏全面可行性的分析,致使管理部门存在主观性决策,加之对风险管理缺乏重视,预算管理制度及内控制度尚不健全,也会对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使用造成极大的影响。

2.3预算执行力度不足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具有的特殊属性,在机构运行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预算执行力度不足的情况。在预算编制时,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一些项目并没有进行完整的分析调研和筹备,没有掌握更多的科学数据作为理论支撑,会间接导致执行时出现偏差。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事业单位没有将具体的目标任务落实,容易演变成模糊化的分配任务,导致资金支出结构产生不合理。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中挤占挪用资金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有的是挪用部分项目资金来填补基本运营支出的不足,有的是由于会计核算不规范,在不同属性的项目资金之间相互挪用。事业单位应当重视预算管理,建立以预算工作为重心的管理体系,结合现有的资金来源,合理编制预算计划,并形成动态的管理模式。

3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管理路径

3.1重视财务监督管理

要提升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管理水平,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树立自身的风险防范意识。财务风险作为事业单位较为常见的内容,它的表现往往是有迹可循的。不管是资产核算方式不严谨、固定资产管理方式不完善、项目资金使用结构不合理,这些都逐渐变得容易辨别。在会计日常核算中,管理人员需要根据风险系数的不同,将财务整体风险依照不同种类进行划分,通过对业务流程进行梳理确定风险点,涉及经济利益流出的各项支出,从不同环节出发评估存在的特定风险。事业单位规划各项财务活动,必须立足现状,给予财务监督管理工作足够的重视,在适应经济环境变化的同时,做好风险防控工作,有计划的把风险降到最低。强化财务监督,管理人员要带头落实专业知识培训,将监督管理的责任承担起来,再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全员对风险管理的认知,培养风险识别与管控能力,在逐渐完善风险预警、内控管理、绩效评价机制的体系建设中做好有效支撑。

3.2建立责任制

任何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都需要集中组织人员贯彻和执行。在风险防范执行过程中,事业单位要明确不同部门、不同岗位和人员的责任分工,对风险防范和管理的执行结果进行监督和奖惩,形成完善的责任机制。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已经贯穿于机构工作的各个环节,在进行财务风险防范和管理的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建立岗位责任制,强化资金使用的刚性约束。明确管理人员、财务、审计、监察等各个岗位的职责范围,使岗位的职能最大化、最优化,保证不同人员之间的配合与制约。尝试建立多维度的责任体系,明确责任制的主要内容,有效保证经济活动的工作质量。

与此同时,随着风险防控意识的逐渐深入,事业单位要对自身的内部组织架构进行持续改良和优化,推进责任部门之间的通力合作,财务风险防控已经不再是单位当中某一个部门的职责,而是落实在每一位内部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里。

3.3优化财务管理内控体系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防范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风险,根据识别的不同风险,制定整体方案确定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20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