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首迈步新时代奋力开启新征程娄底市五
2022/10/20 来源:不详昂首迈步新时代奋力开启新征程
——娄底市五届人大五次会议分团审议侧记
记者肖育涛罗宗彭爱萍邓涛李方毛婷
1月18日-19日,参加娄底市五届人大五次会议的代表以饱满的政治热情积极履职,分团审议了《政府工作报告》《娄底市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娄底市年全市及市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与年全市及市级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娄底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
大家一致认为,政府工作报告鼓舞人心、振奋士气。年全市经济呈现高质量发展态势,人民幸福指数得到提升,成绩难能可贵;年工作安排和“十四五”规划非常务实,指引了前进的方向,描绘了娄底新的发展蓝图。代表们纷纷表示,将凝心聚力,围绕推动实施“三高四新”战略落实落地,不断提升各项工作质量水平,为建设现代化新娄底凝聚智慧力量。
聚焦“三个高地”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着眼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彭石清代表认为,打造先进制造业“双引擎”,既符合娄底实际又符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赋予湖南的战略定位,是当前工业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在具体实施中,应该打好政策组合拳,重点抓好各级财税、金融、就业等一系列惠企政策落实落地,加快推进“放管服”改革,全力为企业和项目发展排忧解难。同时,不放松传统产业发展,加大力度培育上市企业,多点支撑,促进娄底经济均衡发展。
肖雄杰代表认为,着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双引擎”成效显著,让娄底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去年,万宝新区也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高标准、高速度建成了两所学校,全省首个区块链产业园落户新区,开通了娄底到深圳首趟高铁,保税仓开仓运营。下一步,万宝新区将在建设城市南部副中心上发力,高标准高要求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数字产业化进程,稳步推进现代物流体系建设。
肖安江代表表示,要高位推进加快融入长株潭核心区,通过娄底大道,把娄底经开区与娄底高新区连接起来,形成链条,围绕打造长株潭都市圈城市功能拓展区、先进制造业配套区、现代物流配套区去引进适合娄底发展的产业,打造产业集群,形成发展优势。
刘艳开代表认为,要主动融入“一核一廊”发展,以娄星涟源高质量融合发展核心区为主体,以娄底大道为中轴,打造协调发展的先进制造业走廊,走产城融合之路。同时,引进高端制造业,打造高端人才、技工人才宜居宜业的经济圈。
杨利勤代表建议新化县要抓住湖南自贸区获批的机遇,重视商务流通工作,进一步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配套环境,在解放思想、人才引进、产业培育等方面下功夫。
陈代富代表认为,报告中提出的鼓励大胆创新、大胆闯、大胆试,为有想法的人、想干事的人提供了舞台和政策支持,特别鼓舞人心。他表示,去产能,关键在于落实。政府和社会要多方面创造新就业机会,为企业员工谋出路;企业自身也要摆脱“等靠要”心理,努力通过科技创新解决效率低下和效益不高的问题。
聚焦乡村振兴
曹灿代表认为,《政府工作报告》就聚焦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乡村振兴不是搞“锦上添花”,而是搞“雪中送炭”。要分清类别,瞄住“欠发展”地区,补短板、强弱项,尤其是补“三农”之短。
谢辉明代表说,推进乡村振兴要加强组织保障,加强乡镇干部队伍的配备和管理,提升干部队伍的干劲和活力。要甩掉乡镇债务“包袱”,化解旧债务,严控新债务,增强内生动能,推进乡村振兴。
曾尔辉代表表示,作为一名基层代表,关键是要抓好落实,联系荷塘镇实际,要充分利用荷塘镇生态优势、产业特点和产业基础,扩大现有主导产业规模,通过加快土地流转,加大实用技术培训,培育好新型经营主体,提供优质服务,呼吁更多群众参与,实现稳定增收。
邹宏图代表认为,下一步要抓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形成农业为主色、旅游业为亮色的发展模式,大力推进农业向特色化、品牌化、数字化发展。
罗旭光代表建议,践行金融赋能乡村新使命,大力发展乡村金融业务,推动金融服务、信贷资源向乡村市场、向贫困地区倾斜,构建对公、对私乡村金融完整生态,完善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用金融行动真正赋能乡村振兴。
颜松柏代表说,粮食安全关乎民生,要把粮食安全摆在首位,牢固树立粮食安全的底线思维,把影响粮食安全的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相关的风险思考得更深入一些,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扎实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供给保障能力。
聚焦保障民生
易军波代表认为,通过去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可以看出娄底在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短板,建议在娄底中心城区中选医院,采取平战结合的方式设置专业的传染病房,医院自行使用,遇到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随时转变为传染病房,既盘活了资源,也提高了应对能力。
彭诗怀代表认为,要切实加强职业教育能力建设,扩大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提高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质量。充分发挥农村中小学校、普通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农村成人学校、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等教育资源的作用,开展乡土科技人才教育培训。
李红育代表提出要建立家庭、学校和社区携手前行的家校社合作共育机制。学校和社区成立家长学校,定期开设家庭教育课程,把家长学校办成家长自我学习成长的平台。
农产品滞销是谭艳玲代表